博物館老是很多人 丁新豹分享:展覽中期的星期一早上最少人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7/23 18:13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以「閱讀博物館這本大書」為題舉行講座,介紹了博物館的由來和發展。(陳靜儀攝)

書展踏入最後2天,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今日(7月23日)下午以「閱讀博物館這本大書」為題舉行講座,介紹了博物館的由來和發展,吸引逾百人出席。

自二次大戰,國際博物館協會一直更新「博物館」的定義,為全球博物館提供建議。然而,最近一次更新已是2007年,丁新豹認為11年來沒有新的定義,主要因為行內無法取得共識:「今時今日的博物館,完全可以是一個革命,完全推翻所有以前的東西!」近年出現的新轉變包括牟利的營運模式、強調享受和娛樂的理念、加入電子虛擬元素的展品等。因此,他亦期待未來出現的新定義:「新的出現可以是驚人的!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紀,亦是可以顛覆以前一切的世紀。」

他認為現代博物館有4個基本元素:對公眾開放、研究、展示和收藏。他笑言不少博物館的收藏方法都是來自掠奪,包括大英博物館;其次是科學進步,如一些科學或地質博物館;及西方啟蒙令私人收藏收成對公眾開放,如羅浮宮。

他指博物館主要分作歷史、藝術和科學3大類。一般設展的過程是蒐集展品、整理、研究、修復、展示。他提醒:「日常大家見到的只有展示,那只是博物館其中一部分。」蒐集展品的方法,包括田野搜集、購藏和捐贈。他憶起一次有趣經驗:有次香港博物館前館長到新界農村,見到一間無人屋中放了一把獨特的柴刀,問准村長後就把刀帶回博物館並進行登記。豈料10年後的一天,有人前來說要拿回柴刀,原來柴刀是村民的風水擺設。丁新豹笑言:「唯有每次都問清楚!」

香港的博物館總是有很多人,丁新豹笑說:「可在展覽中期的星期一早上去,會最少人!」(陳靜儀攝)

此外,他特別欣賞捐贈文物的人:「如有人將整個收藏捐出來,那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,因反映了藏者的心思。」比如說「維他奶」創辦人羅桂祥捐贈宜興壺(現為香港茶具文物館館藏)、太平戲院源氏一家捐出粵劇文物(現為香港文化博物館館藏)、以及近日至樂樓捐贈中國書畫予香港政府等。他認為最難得是捐贈者一家也願意將價值連城的文物捐贈香港,因相比捐贈其他國際博物館,「香港基本上沒有甚麼著數可以給你」。

說到現時香港歷史博物館,他坦言詮釋和研究方面也有進步空間,但讚揚展覽整體質素很高。他又認為香港應增建多一些專題分館,如郵務、交通等,亦鼓勵有更多行業設館,像海事博物館一樣。

最後,當被問到在香港的博物館人很多,公眾一般很難享受,丁新豹笑說:「在香港的確很難享受,但可在展覽中期的星期一早上去,會最少人!」

丁新豹博士是著名歷史學者,於1979年出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,1995年被委任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,於2006年底退休。退休後四處遊歷、舉行講座、帶導賞。是次講座有逾百人慕名而來。